bifa·必发(唯一)中国官方网站

當前位置 首頁>>學校要聞>>正文

>> 详细新闻

【深度報道】建成支點,汽院何爲!

編輯:廣娟        點擊:          2025-03-17 10:33                作者:张文学        来源:


【編者語】

2025年,万象正焕彩!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紧跟学校党委行政部署,全面开启"深度叙事"新篇章,用主题宣传引导主动行动,用成就宣传激发动力干劲,用典型宣传树立优秀榜样,构筑起凝聚价值共识的 “灯塔”,照亮师生前行之路,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精神能量,助力学校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

爲此,特開設“深度報道”專欄,通過系統性分析與多維度呈現,突破“快餐式”新聞的傳播局限,以專業的視角和創新的手法,挖掘新聞背後的深層價值,以期在曆史縱深中探尋辦學初心,在現實坐標中解碼發展智慧,在時代脈搏中捕捉創新基因,在廣闊視野中擘畫未來圖景,努力爲奮進汽院寫下生動的時代注腳。

校黨委書記張文學帶頭撰寫《建成支點,汽院何爲?》深度文章,激勵全校師生在新媒體時代的多元傳播環境下,深耕內容創作,寫好“深”字文章,用更有思想深度、更有情感溫度、更有品質格調的作品,爲講好汽院故事、傳播汽院聲音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複興之基。爲落實教育強國戰略,在立足湖北發展全局中謀劃推動教育發展,湖北召開全省教育大會,爲湖北省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擘畫了美好藍圖,全面吹響了加快建設教育強省的強勁號角。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將深入貫徹落實全省教育大會精神,緊緊圍繞“支點戰略、汽院何爲,教育強省、汽院何爲”的時代之問,錨定汽車特色應用研究型高校的發展定位,聚焦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等前沿領域,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堅持走産學研創融合、政校企協同育人之路,培養會研發、會設計、會制造、會診斷、會運營的“五會”卓越汽車工程師,奮力打造“中國汽車産業人才培養高地”和“汽車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努力爲汽車強國、湖北支點建設和教育強省建設貢獻汽院力量。

一、聚力學科專業優化,打造汽車特色人才培養高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調整機制;今年初,《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發布,提出實施一流學科培優行動,推動學科融合發展,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2月26日,全省教育大會強調,要“建強學科、平台、隊伍”,爲學校聚力推進學科專業優化布局、打造汽車特色人才培養高地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指引。

近年來,學校始終堅持以學科專業建設優化服務人才培養,緊密對接汽車産業轉型升級需求和湖北“51020”現代産業集群,圍繞汽車“設計、制造、服務”全産業鏈,聚焦“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深入實施“汽車+”學科彙聚工程,全面優化學科學院布局,新組建12個學院,更名4個學院,保留5個學院,二級學院總數增至21個,凝練11個旗艦學科方向、37個重點學科方向、6大特色學科專業集群,推動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擁有4個省級優勢特色學科群、8個省級重點特色學科、20個國家級省級一流專業,工程學學科入選ESI全球前1%,首批入選國家級現代産業學院建設單位、教育部“高校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高:凸I信息安全人才培養“國家隊”。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將深度融入“71020”高校學科創新體系,全面服務創新人才培養。一是對接産業需求,構建“汽車+”學科專業生態體系。以“大車輛”學科鏈爲軸線,面向汽車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綠色循環電池、低空經濟等産業,聚焦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儲能技術、智能駕駛、智慧交通等研究領域,布局建設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起高原”“立高峰”,著力培育打造省級一流學科和特色優勢學科,推動形成學科特色品牌。建立學科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圍繞汽車全産業鏈布局新工科專業,開展新能源和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工科專業建設。二是深化産教融合,創新汽車人才培養模式。堅持“工程教育回歸工程”的理念,全面實施本科教育“620”方案,構建適應未來社會和汽車産業轉型升級需要的人才培養範式。搭建“理論+實踐+創新”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深化産教融合,打破校企培養邊界、教學科研邊界,通過校企合作共建課程、聯合實驗室等方式,將汽車行業前沿技術融入教學,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三是強化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汽車産業未來領軍人才。全面推進汽車産業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爲學生提供實踐平台,舉辦汽車科技創新競賽,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熱情,加強創業指導服務,支持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落地。

二、聚集科技創新動能,助力湖北汽車産業轉型升級

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強調,“湖北科教人才優勢突出、科技創新能力較強”,要“努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全省教育大會也指出,要“發揮高校在創新共同體中的關鍵作用”,“大力實施人才引進培育‘十百千萬’行動”。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將始終堅持貫徹落實新時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聚焦“卡脖子”技術攻關,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爲汽車産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助力湖北汽車産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學校堅持在湖北發展前景中,找准自身定位,瞄准汽車科技前沿、服務湖北戰略需求,先後出台《服務“漢孝襄隨十”汽車産業集群實施方案》《服務湖北省汽車産業轉型發展方案》《加快高質量發展服務湖北建成支點行動方案》《科技創新20條》等。近三年,引進和培育高水平博士300余人,雙聘院士2人,國家榮譽稱號人才取得突破,引才總量持續增長、引才質量逐年提升、人才活力加速迸發。建有汽車動力傳動與電子控制、儲能與動力電池、電池關鍵材料綠色智能制造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等69個省部級科技創新平台和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0個院士(專家)工作站、139家省市級校企共建研發中心(企校聯合創新中心),與1000多家企事業單位建立了産學研創合作關系。近年來主持和承擔了科研項目3000余項,授權專利958項,參與制定國家標准8項,獲國家級、省級及行業學會科技獎勵237項,65項科技成果經同行專家論證評審,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累計有400余名科技專家參與地方政府決策咨詢、規劃編制,企業戰略布局、技術攻關,學校被列入省科技廳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備案單位,技術合同成交額位列漢外高校第一,服務企業科技創新券兌付金額居漢外高校第一。

面向新時期,學校將進一步加強人才庫、項目庫、成果庫建設,不斷提升科研創新能力。一是抓實人才引育,強化人才支撐。大力實施學科領軍帥才、科教創新英才、青年拔尖俊才“112”行動計劃,推動形成優良的人才方陣、聚才磁場、留才生態。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打造國際化科研團隊,推動與國外高水平大學、科研機構的合作交流。二是深化校企合作,共建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與龍頭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台,圍繞量子信息、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智能裝備等新興産業領域布局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和成果轉化中心。三是聚焦汽車産業前沿,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對接汽車頭部企業和造車新勢力,緊跟企業研發前沿,強化“尖刀”技術協同攻關,積極助力汽車企業解決産業創新難題,深度服務“漢孝隨襄十”萬億級汽車産業走廊。圍繞新能源電池、智能網聯技術、智能駕駛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組建跨學科科研團隊,開展聯合攻關,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成果。深度參與政産學研金服用“北鬥七星式”成果轉化體系,加速推動科研成果産業化,助力發展新質生産力。

三、焦立德樹人根本,培養堪當重任的時代新人

全省教育大會指出,要“著眼于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從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對待教育”,要加快建設思政引領強的教育強。皥猿忠粤⒌聵淙藸懜,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守牢意識形態陣地,增強學生綜合素質。”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將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爲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准,著力培養堪當重任的時代新人。

近年來,學校始終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出台“五個思政”“時代新人鑄魂工程”“新時代卓越汽車工程師培養”“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綱領性文件,大力弘揚中國汽車技術泰鬥、中國汽車工程教育基人、學校首任院長孟少農科學家教育家精神,建設《汽車強國》《汽車文化》特色思政課,增強學生建設汽車強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汽車科創科普基地入駐“百校百館”“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平台,獲批高校與“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結對行動專項,國內首部聚焦汽車工業教育音樂劇《先生的汽車夢》在校上演,在全國大中專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成果獲獎統計排行榜中,學校憑借77項獲獎排名首位。一大批青年學子獲得“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長江學子”“優秀團員”“優秀志願者”等國家、省、市級思政類榮譽。畢業生留鄂率達46.8%。

新時代新征程,學校將進一步聚焦“培養什麽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這個核心課題,以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爲牽引,加快構建立德樹人新格局。一是培根鑄魂築牢信仰之基。持續強化黨建引領,著力深化黨的創新理論研究闡釋,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開好講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引導學生全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內容體系。強化黨的創新理論宣傳宣講,引導學生在深學細思中感受真理偉力、築牢信仰根基。圍繞教育強省、建成支點戰略目標,將知鄂愛鄂教育融入職業發展規劃和學生第二課堂。二是啓智潤心做好“大思政”工作。全面深入把握“大思政”科學內涵,創新工作理念,聚焦“育人大格局”“育人主渠道”“育人大師資”“社會大課堂”“育人大環境”,圍繞人才成長規律,著力完善立德樹人機制。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大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升教師能力素質,做精通專業的“經師”和涵養德行的“人師”,爲加強改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保障。三是“五育”並舉培育時代新人。踐行“四個回歸”,堅持“以本爲本”,依托數字賦能,深入推進學生評價改革,注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持續加強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均衡發展。進一步深化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組織等育人體系建設,將“五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激勵學生全面發展。

上一條:黨委常委會研究幹部能力作風建設工作

下一條:我校“涉外法治卓越班”開班

關閉

相關新聞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百度一下 搜索 bifa·必发(唯一)中国官方网站